3d直选3中2号多少钱

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3d直选3中2号多少钱 > 新闻动态 > 什么叫色,何又为空?佛学中的这两字,容易理解,更容易会错意

什么叫色,何又为空?佛学中的这两字,容易理解,更容易会错意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2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45

秦跋陀禅师,问生法师讲何经论,生曰:“大般若经。”师曰:“作么生说色空义?”曰:“众微聚曰色。众微无自性曰空。”师曰:“众微未聚,唤作甚么?”生罔措。

——《五灯会元》第二卷 跋陀禅师

白话直译:

前秦跋陀禅师问生法师平时都讲些什么经,生法师说:“主要讲《大般若经》。”

跋陀禅师就问他:“色与空该如何理解?”

生法师回答说:“众微粒相聚之后形成的物质与现象就叫做色。然而众微粒并不是独立存在的,也由更细小的微粒构成,它们也不实有,万物皆不能独立存在的这种本性就叫做空。”

跋陀禅师追问道:“众微粒相聚叫做色,那众微粒未聚之时,叫做什么?”

生法师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,被这一问茫然不知所措。

鉴赏评说:

《大般若经》是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总集,它的全称是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,简称《般若经》。这部经典的翻译工作由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完成,共有600卷。

《般若经》如此浩瀚的文字研究起来甚是麻烦。所以,流通最广的都是和它有关的“简化版”。

《金刚经》六千字,可以算《般若经》的大纲;《心经》二百六十字,则是《般若经》心要,心者核心也,这就是《心经》这个“心”的由来。

其实,《心经》的二百六十字都多了,《般若经》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,那就是“空”。《般若经》的核心要义就是诸法性空。

生法师精擅宣讲《大般若经》,于彼时之佛学界声名卓著,荣膺“生公说法,顽石点头”之隆誉。想必其对于色空二元的理解已然沁入骨髓,故而跋陀禅师方询之:“何为色空义?”

生法师的回答用的就是佛学中的“缘起论”。

所谓“缘起”,即《阿含经》中所说的:“若此有则彼有,若此生则彼生,若此无则彼无,若此灭则彼灭。”

万物并不是凭空而有,一切存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存在,必须依靠某些前提条件的支撑才能存在,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,此存在也将消散。

生法师所说的物质由“微粒”构成,“微粒”由“微微粒”组成,和如今所说的细胞由分子组成,分子由原子组成,原子由粒子组成是一个意思。

因为一切微粒的存在才有了眼前“色”的呈现。

但就微粒而言,无论如何细分下去都没有尽头,几千年前的古人如此,今人也不例外。

所以,佛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任何当下物质与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原因,但这个“因”追根问底而不可得。前半句就是“色”,后半句就是“空”。

因为“缘起”,必然“性空”。

多数人还是认可“缘起”的,但对于“性空”却不愿接受,或者说不能接受。为什么“因”不可得呢?科学研究不是找到了很多确凿的证据吗?

其实,那些所谓的证据都是暂时的、相对的。人类在发现细胞之后才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,在发现分子之后,认知又前进了一步。但无论怎样进步,当前的科学知识都是暂时的,没有最终定论。

经典力学在相对论面前是不完善的,相对论在量子力学面前同样有着缺陷,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在相对时空中的相对正确。

佛学所说的“空”不是说没有,不存在,而是说不可被完全认知,不可被固化,事物总在变化、总在进步。这其实也是在说,人们得到的总是相对的真理。

物质的微分没有尽头,时间的追溯同样没有源头。

宇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?这个问题困扰科学界,然而佛学界早已有了答案。

如今的科学研究探知宇宙诞生大约138亿年,但仍然找不到最初的源头,这个问题是无解的。

任何事物的存在有“前因”,今天之前有昨天,昨天之前有前天,一直追溯回去,会有“第一天”吗?科学的回答是肯定的,佛学的回答是否定的。

如果有“第一天”,那么它就没有“之前”,这就违背了“缘起论”:一切存在基于一定前提的设定。没有“之前”的第一是不存在的。

在“缘起论”为基础的佛学世界里,没有“第一”,当然也没有“最后”。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,不生不灭,唯有当下。来莫可抑,往莫可追,前后不可得,唯有当下真。

既然生法师所说的义理的确是“缘起性空”,为何又回答不出跋陀禅师追问:众微未聚,唤作甚么?

好比问:宇宙爆炸之前唤作什么?

有人说是一团混沌之气,有人说那就是“道”,有人说那叫做“奇点”......不管说什么,不都是脱离当下的自我思维与认知吗?这和当下现实有何干系!

“众微未聚,唤作甚么?”不要再打妄想了!

如果生法师觉知当下,在跋陀禅师问出这句话之时,反手就给他一巴掌,再问一句:“你娘生你前,你在哪里?”

然而生法师想用自己的思维与佛学知识解决这个“莫须有”的问题,他怎么可能有答案呢?只有站在那里茫然无措了。

所以,能讲《大般若经》,能背诵《金刚经》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”,能背诵《心经》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不一定就能圆融无碍。

当然,能背、能讲也是好事,切莫把“空”当真。心中有空,空也不空。心中无念,为也无为。

研究佛理的法师与搞研究的科 学工作者并无二致,他们在用自己的思维与知识探索世界、认知世界。禅师则不同,他们是用自己的心感受、享受这个世界。

然而,无论法师、禅师还是科学工作者,他们都在做自己认为最该做的事,无有高下、对错之分、好坏之别。

别忘了,这是禅门公案,是禅宗不能说又不得不说的“故事”。故事中有他、有我,但最重要的是有你。

禅门公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必然有一个地方让你生起疑情,才有了兴趣。然而正是这个让你起疑的地方,绞尽脑汁也是想不到答案的。禅,无门可入。

比如这则公案,是不是花了很多精力在“众微未聚,唤作甚么”这句话上?是,就达到公案的目的了。公案并不是想要给你这个问题的答案,也不是要让你在这个问题上明白什么,得到什么。

但是,于故事中你总能看见些什么,看见什么都不稀奇,看见什么也都逃不出自己的心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3d直选3中2号多少钱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top